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旅游的发展。他被公布为40位中华文化名人之一,他的铜像被安放在中华世纪坛。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5月19日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日。
在《徐霞客游记》中,《滇游日记》的开篇是《游太华山记》。该山唐代以来即称碧鸡山,徐霞客文中亦偶将碧鸡、太华互用。元代以来俗称西山,徐霞客文也多次提到西山。西山主峰海拔2511米,元代以来称太华山,因以峰名为整个山名。袁嘉谷《游西山记》说:“兹山最高,与西岳同名,崭然独新。”它又与我国五岳中西岳的太华山(今陕西华山)同名。在明代,以太华山命名的太华寺更具有特殊的地位。世镇云南沐英的后代在太华寺捐建思召堂、碧莲室、一碧万顷阁,并藏有历代黔宁王画像,亦称“黔国影堂”、“黔宁祠”,俨若沐氏家庙。
徐霞客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中历五月十日从贵州盘县经滇南胜境关进入云南富源。但是,由于《滇游日记一》散佚,仅剩《游太华山记》、《滇中花木记》、《游颜洞记》、《随笔二则》、《盘江考》等数篇。早期各种抄本的《徐霞客游记》,就把《游太华山记》置于《滇游日记》的开篇。按游程说,《游太华山记》不是《滇游》的首篇,但历史的阴阳巧合,《游太华山记》作为《滇游》开篇是再恰当不过。《游太华山记》的写作时间亦缺载。但徐霞客是在沾益、曲靖、陆凉等滇东考察后,才到昆明,以后他又到滇南考察,七月十五中元节在石屏渡过。徐霞客初次到昆明的处境,正如他在《滇游日记四》中所说:“比至滇,余囊已罄,道路不前,初不知有唐大来可告语也。忽一日遇张石夫谓余曰:‘此间名士唐大来,不可不一晤。’余游高峣时,闻其在傅元献别墅,往觅之,不值。”以后又经辗转,才找到唐大来。“大来虽贫,能不负眉公厚意,因友及友。余之穷而获济,出于望外如此。”徐霞客到高峣傅园,仍未见到唐大来,游西山时他还未筹到赴滇南的路费。从《游太华山记》也透露,此时牡丹已结子,他一天的行程,又渡船又登山,只有夏至前后白天的时光最长,“长至”好办事,才有如此大的容量。大概徐霞客考察西山的时间是中历的六月。
明清时期一般人游西山多从城里乘船到高峣或山邑村登山。徐霞客也是一样。他从在昆明的寓所顺城街往南,经南通街到摆渡村(今弥勒寺)乘小船,横过草海,到高峣登陆,拜谒他仰慕的太史祠(今升庵祠)并在此吃饭。从杨家村后上山,沿途参观华亭寺、太华寺和罗汉寺建筑群,取道“凡八折,下二里”的千步崖下到滇池边,沿湖岸往南考察金线泉。再从原路返北庵最高处抱一宫,“从危崖历隙上,壁虽峭,石缝多棱,悬跃无不如意”,攀悬崖绝壁上到小石林。“凌其上,为碧鸡绝顶”,登上西山绝顶。以后再次往南,“已临金线泉之上”,“于耸崖间观黑龙池而下”。徐霞客一天当中两上两下西山,在山间纵横穿插,加上他后来的环滇池旅行,北过碧鸡关,南尽海口山,他的足迹已远远超出一般游客玩赏的风景名胜区的西山范围,他考察了作为自然地理实体的西山的整个山体。
对于西山,徐霞客带给人们全新的视野。他的记录准确而生动,举凡高下、里距、方斜都交代得很清楚。《游太华山记》说:
“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依山临水,为迤西大道。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由高峣南上,为杨太史祠,祠南至华亭、太华,尽于罗汉,即碧鸡山南突为重崖者。盖碧鸡山自西北亘东南,进耳诸峰由西南亘东北,两山相接,即西山中逊处,故大道从之,上置关,高峣实当水埠焉。”
这段话准确地描述了西山北段与碧鸡关、高峣一带的山水形势及水陆交通状况。这一片是昆明城西的军事要隘和交通枢纽,对于人们认识昆明,十分重要,徐霞客的叙述跃然纸上。
西山北部的开发主要在山腰,华亭寺、太华寺、太平寺等是游人熟悉的地方,略人所详,不多作笔。盘山公路修通后,徐霞客所走的林间小道至今仍为登山者所首选。《游太华山记》重点交代地貌特点。该文说:
“遂出(太华寺)南侧门,稍南下,循坞西入。又东转一里半,南逾岭。
岭自西峰最高处东垂下,有大道直上,为登顶道。截之东南下,复南转,遇石峰嶙峋南拥。转从其北,东向坠土坑下,共一里,又西行石丛中。”
这一段交代的正是今太华寺、聂耳墓、三清阁之间土山和石山交替的部份,地势较平缓,地理景观的变化突出。今简易公路由此登顶,山顶有云南最早的一得测候所(今太华山气象站)和气象学家陈一得墓。
对于西山最精彩的罗汉寺建筑群,徐霞客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他用远景、近景、全景、特写等镜头追踪,给读者以深入了解和美的享受。还在草海中的船上,最显眼的就是罗汉寺,“遥望西山绕臂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进入山中遥望,“见南崖上下,如蜂房燕窝,累累欲堕者,皆罗汉寺南北庵也”。罗汉寺正殿约在今高峣——三清阁盘山公路(俗称上马路)尽头,正对千步崖处。罗汉寺南北庵以罗汉正殿为核心展布。北庵过朝天朝,经玉皇阁,最上为抱一宫。“攀崖蹑峻,愈上愈奇”,“皆东向临海,嵌悬崖间”,缘山崖从下往上展布。南庵从罗汉寺往南过勺冷泉,“其上崖更崇列,中止潆坪一缕若腰带,下悉隤阪崩崖,直插海底,坪间梵宇仙宫,次第连缀”,从北往南作线状展布,最南为真武宫,真武宫之上有梁王避暑台,真武宫南下有猗兰阁。
还有两片一般人不熟悉的景区,也被《游太华山记》揭示出来。
其一是金线泉。从龙门村(又称山邑村)往南八里,过了挂榜山(今俗称大倒山),与滇池水涯相通处,“泉自西山透腹出,外分三门,大仅如盎,中崆峒,悉巨石欹侧,不可入”,“海中细鱼溯流入洞,是名金线鱼”。徐霞客深入泉北半里的大石洞,“窈窕莫极,惧火炬不给”,共里余乃出。可惜近代修高峣——海口公路(俗称下马路)以来,金线泉和西山麓的诸多大石洞已填湮难觅。
其二是小石林。西山顶“石萼鳞鳞,若出水青莲,平散竟地”,莽莽苍苍,又是一番奇景,俗称小石林。徐霞客“行峰顶”,“践侧锷”,登绝顶,最终寻获黑龙池。黑龙池今称小黑龙洞,有一小水潭,终年不盈不涸,旁边有小庙称小黑龙庙。
徐霞客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登山辨山,自不待言。游西山钻洞,未曾听说。上山找水,更属难得。徐霞客还记录了西山上的水。《游太华山记》记载了华亭寺与太华寺间的两股悬流:“腋中悬流两派坠石窟,幽峭险仄,不行此径不见也。”在高峣与华亭寺间还有一股悬流,霞客从杨家村上山,不可能看到。在罗汉寺南庵道上有“泉一方渟崖麓,乃朝天桥迸缝而下者,曰勺冷泉。”此勺冷泉非今三清阁的孝牛泉,大概孝牛泉的凿渟在晚些年代,孝牛泉出现后,此处称为大牛井,以别于后来的小牛井。霞客登山顶寻黑龙池,走了不少路,终于在“已临金线泉之上”的耸崖间找到。徐霞客此行还观察了金线鱼的形态和生活环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金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滇池中土著鱼种金线鱼今已绝迹,徐霞客的记录十分可贵。徐霞客还记录了西山特有的植物冲天柏、山茶、野牡丹。在罗汉寺北庵高处,“楼前高柏一株,浮空漾翠”。此种柏树常生于石丛中,树干挺直高耸,树形优美如笔,昆郊团结乡较多,称冲天柏。太华寺有茶花,“殿前夹墀皆山荼,南一株尤巨异”。在《滇中花木记》中也说:“山茶花大逾碗,攒合成球,有分心、卷边、软枝者为第一。省城推重者,城外太华寺。”至今太华寺仍以养花著称,山茶亦多名品。徐霞客在攀登小石林的危崖上发现野生牡丹:“素习者唯牡丹,枝叶离披,布满石隙,为此地绝遘,乃结子垂垂,外绿中红,又余地所未见。土人以高远莫知采鉴,第曰山间野药,不辨何物也。”山崖上点缀着各种珍奇的野花,“壁纹琼葩瑶茎,千容万变,皆目所未收”,成了一道绝妙的风景。西山的野生牡丹被近人的调查所证实。著名林学家吴中伦于1934年7月18日在西山考察,在从太华寺至三清阁间,“中途岩山嶙峋,攀登于岩砾之间,采得野生牡丹、黄杨科各一种”标本,发现的位置与徐霞客所见相同,见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吴中伦《云南考察记》。据西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朋友告知,至今西山顶上的石缝中还有野生芍药生长,徐霞客所发现的可能是与牡丹相似的名花芍药。综合以上说明,徐霞客第一个发现西山绝顶有野生牡丹,那些石缝中还有野生芍药,昆明也是牡丹的原产地。
作为旅行家的徐霞客,他的精到记录也具有导游的作用。他记载:“抱一宫南削崖上,杙木栈,穿石穴,栈悬崖树,穴透崖隙。”那“穴石小楼”的地方,就是明代嘉靖年间所开的凤凰岩,俗称旧石室。清代的有识之士就是从那里继续往南,在绝壁上凿出数百米曲折蜿蜒的隧道和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石室,总称龙门石刻。他记载山邑村:“有村氓数十家,俱网罟为业。村南即龙王堂,前临水海。”山邑村又名龙门村,村南的龙王堂通常称为龙王庙,是中历每年“三月三耍西山”传统庙会的起点。他记载的太平寺,《万历云南通志》已有记载,直到“文革”前在太平山顶还有红墙小院。西山的风景离不开滇池,山光水色相得益彰。徐霞客登西山,沿途寻觅着欣赏滇池美景的绝佳处。在华亭寺,虽“草海临其前”,但排不上号。到太华寺一碧万顷阁“东向瞰海”,霞客感叹道:“然此处所望犹止及草海,若潆潆浩荡观,当更在罗汉寺南也!”至罗汉寺北庵,“诸殿俱不巨,而点云缀石,互为披映,至此始扩然全收水海之胜”,霞客选高处“并楼而坐,如倚危樯上,不复知有崖石下藉也”,找到了浮海、飞仙的感觉。
西山是国家级滇池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自古享有盛誉。唐代以来,吟诵西山的诗文不绝于世,但多数作品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而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资料翔实,摹写准确,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既是优美生动的文学名篇,具有欣赏价值,又是真实严谨的科学名篇,具有资料价值。徐霞客不远万里,馈赠给我们17世纪西山的写真留影,其价值绝非他书可比。《游太华山记》扩大了人们认识西山的眼界,充实了人们对西山的了解,开创了对西山认识、开发的新阶段。人们“走徐霞客的路”,踵其后游览西山,认识西山,研究西山。认真钻研《游太华山记》,发现今天的西山与明代的西山有同有异,北部景观基本未变,南部却不尽相同。石玉顺先生发现罗汉寺北庵建筑群就是今天的三清阁一片,根据《游太华山记》的记载,在其下方更南发现了建筑遗址和构件,落实了已不存在的罗汉寺南庵建筑群的位置。钱凤娟老师把调查范围扩大到山邑村及西山周边,在山顶找到了黑龙池,从而证实徐霞客有关罗汉寺北庵、南庵及整个西山内容的可靠性。《游太华山记》也提供了今人建设开发西山的重要依据。1982年,昆明市人大常委会邀请我参加对全市各公园调研,审查各公园的总体规划。我提出从龙门附近开隧道把游人引上山顶,开发小石林、美女峰一片,扩大游览范围;龙门游路变成单行线,又可疏解拥堵。该方案后来被采纳实施,1984年打通龙门至小石林的登山隧道,开辟了小石林游览区。西山虽美,但远在祖国西南边疆,过去少有人知,徐霞客的《游太华山记》大大提升了昆明西山在全国的知名度。1987年,省市接受我的建议,在徐霞客游憩的升庵祠创建昆明徐霞客纪念馆,成为全国在徐霞客家乡以外唯一的徐霞客纪念馆。20多年来,该馆展陈内容和形式经过三次更新提升,已初具规模,累获好评。1994年,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和云南省举行丰富多采的徐霞客旅游文化活动暨学术讨论会,省里接受我的建议,将高峣小学改名徐霞客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以徐霞客命名的学校。建校20年,该校成为与徐霞客纪念馆配套的发扬徐霞客精神、培养一代新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徐霞客无愧西山千古文章第一人。
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每年的“5·19”中国旅游日,人们就想到徐霞客;甚至一抬步跨上旅途,就会忆起徐霞客。人们留连七彩云南的大美山河,首先就会想到徐霞客《滇游日记》的开篇《游太华山记》。徐霞客介绍旅游经验说,“惟指示之功,胜于追逐”。让我们带着徐霞客留给后世的导游宝典上路,壮美的太华山就在眼前。
〔作者系云南大学著名教授 朱惠荣〕
(责任编辑:曾秋月)
--- #turnpagefl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