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历史上的新生代分别为第三纪和第四纪。早在中生代末至新生代初期,大中型哺乳动物才开始出现。地球的第四纪是由欧洲法国的地质学家德努埃在1829年命名创用的,距今300万年,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
地球在第四纪时期,由于多次发生冰川造山运动,使海洋和陆地气候有很大变化,使高纬度冰川期和低纬度地区差距很大,也使地貌地势差距较大,这时期在低纬度地区两栖动物及哺乳动物大量出现,人类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从古文化人类遗址中观察到,在远古人类活动的范围内,发现了不少的伴生哺乳动物。通过以往的文物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的北方、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云贵川西南地区的多处古人类遗址中,都有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化石标本的发现。
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历史文化悠久,已经发现距今3万多年的人类化石,同时也在不同地区发现了哺乳动物化石。昆明周边地区的地质结构复杂,大多具喀斯特地貌特征,以岩溶地貌形成的溶洞为主。第四纪的远古人类群为了生存,他们长期定居在天然的洞穴内,并在周边或者边远地方展开狩猎活动,将打猎来的动物食用后废弃的骨头丢弃在溶洞中。或者也有动物自然死亡,在随后的万年中形成了化石。所以,我们在文物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中,往往都会发现不同的哺乳动物化石。
一、 昆明地区哺乳动物化石点的发现与分布
在昆明地区哺乳动物化石点及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官渡区、呈贡区、嵩明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禄劝县、等地区。按照分类哺乳动物纲分别为长鼻目、奇蹄目、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兔行目、食虫目等。目下又分为科、属、种。
1. 长鼻目(Proboscidea):分布在宜良县、禄劝县、富民县、嵩明县、呈贡区、官渡区和昆明圆通山等地区。
70年代末,在宜良县汤池镇可保煤矿的赖石头坡,发现剑齿象左下第二臼齿标本一枚,其特征齿冠底,磨蚀程度一般,含有7排齿脊齿突,圆润中沟明显,后根座完好。时代为晚上新世期。
2004年,发现了位于宜良县狗街镇高古马乡南盘江边的动物化石点。2005年,昆明市博物馆报考古部率队对其进行清理,发现了一批哺乳动物化石,剑齿象化石2枚,石化程度较高,齿突特征明显,含4排齿脊不等,中沟明显,后根座基本完好。时代为晚上新世期。
20世纪80年代,在禄劝县汤郞乡发现了昭通剑齿象一枚,其特征齿冠底,含有6排齿脊,每个齿脊上6~8个圆润齿突,中沟明显,白恶质发育,后根座残缺,时代为早更新世期。
20世纪早期,在富民县城北河上洞发现腊玛象臼齿一枚,特征呈9排齿板,齿冠面褶皱明显,高冠齿白恶质发育,时代为早更新世期。
20世纪80年代,在嵩明县大树营乡发现保山剑齿象下颌一枚。特征为7排齿板,齿冠较底,齿突4~6个,白恶质不发育,标本完好,时代为上新世期。
20世纪80年代,在呈贡三家村火车站对面山坡上发现剑齿象上臼齿一枚。标本为上第二臼齿,含有排3齿脊,呈V字形,白恶质发育,齿冠较底,齿突圆润6~8个明显,后根座残缺。时代为更新世期。
20世纪80年代,在昆明市官渡区小石坝野猫洞发现亚洲象下臼齿一枚,标本完好,臼齿上有明显的褶皱,后根座完好,白恶质发育,时代为早更新世期。
20世纪90年代末,在昆明市老昆洛公路高楼房背后约2公里处,在官渡区义路红砖厂内,昆明市博物馆考古部对其进行清理发掘,出土一具基本完整的象化石骨架,属于剑齿象。出土了门齿一枚,长30~40厘米。还出土了左边下颌骨P1臼齿,下颌骨残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30厘米,下颌骨石化程度较高。P1臼齿齿冠磨蚀程度很深,齿冠底,前4排齿脊冠面齿突明显,后2排齿突蚀缺,其余为剑齿象的股骨和肢骨,还有部分肋骨等。时代属上新世至早更新世期。
2003年初至2004年,进行机场文物调查时,在昆明市官渡区浑水塘多个砖瓦厂,也就是现在的长水机场及机场高速公路周边上瓦窑村等地,发现一批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其中有昭通剑齿象,石化程度较高,属于左下臼齿,呈6排齿脊,为中冠齿,褶皱齿突明显,齿冠长20厘米,宽10~12厘米,后根座残缺。另一件为剑 齿象,齿冠外侧尖,磨痕明显,还发现了部分象化石骨骼等。时代为晚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期。
二十世纪70年代,在昆明市圆通山发现亚洲象化石一枚,石化程度较深,齿板排列紧密,齿冠面有褶皱,白恶质不发育,后根座残缺,时代为上新世期。
2. 偶蹄目(Artiodactyla):属偶蹄类化石的标本在昆明地区较为普遍,它们分别是猪、鹿、牛、羊等动物的化石,发现地点分布在昆明地区的呈贡区、西山区、官渡区、禄劝县、晋宁县、宜良县、嵩明县等。
位于昆明呈贡区龙潭山大渔乡月角村洞穴堆积遗址,其第一、二、三号洞属天然洞穴堆积,洞口及洞顶在70年代的开山采石过程中被毁,文化层堆积较厚,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属偶蹄类的就有猪、牛、羊。猪,化石多为下臼齿,齿冠底完整,呈丘形状,石化程度高,冠面齿沟明显。牛属于水牛,齿冠高,齿带明显有齿柱,冠平面褶皱明显,石化程度高。羊齿为前臼齿,底齿冠,磨蚀程度小,牙床基本保留,冠面完好。
昆明市呈贡区的高登和石城化石点,出土了牛齿、羊齿、鹿齿、猪齿化石。牛,齿冠高,含齿带,前中尖明显。鹿,齿冠底完好,周边有屑块,细节部分不明朗。羊,齿冠底,为第2、3臼齿,齿质坚硬,冠面完好。猪,成丘形齿完好。
昆明市西山区厂口镇花红洞化石点,系二迭纪地层,周边以灰质地貌为特征,1973年发现化石标本有鹿齿、羊齿。
1984年,昆明市禄劝县汤郞乡和大松树村化石点,从地层中发现鹿齿、牛齿标本。
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天生坝溶洞内,发现化石标本有鹿齿、牛齿、羊齿。鹿齿为上m2~m3臼齿,m3臼齿原尖磨蚀程度明显,根部断缺。牛齿为臼齿,齿冠高,齿带明显,齿柱断裂。羊齿仅为单个臼齿,牙齿完好。
在昆明市宜良县九乡的张口洞和扁嘴洞,位于九乡风景区麦田河畔。1990年,发现张口洞偶蹄类动物化石多个,标本有猪、鹿、麂、牛、羊的臼齿,化石多数保留齿冠部分,石化程度效高。扁嘴洞牛化石为右上门齿,白恶质部分残缺,冠面磨蚀程度较大,齿带、齿柱明显,根部残缺。鹿,臼齿完好,底冠齿,属右上m3,舌面磨蚀程度较大,后齿带升高,原尖保存完好。羊、齿冠底,为m1~m2臼齿,保存完好。另有2件属臼齿,齿冠面保留前尖和前附尖,珐琅质上有褶皱。
昆明市嵩明县嘉丽泽劳政农场三尖角地,发现鹿角化石三件,岔枝部分断缺,石化程度坚硬。
3. 食肉目(Carnivora):主要是鬣狗、豹、貘、熊等肉食类动物。在昆明地区分布较少,不多见。分布在呈贡区、宜良县。呈贡龙潭山的鬣狗化石,属左下齿m1、m2、m3,臼齿完好,犬齿粗壮,珐琅质发育质地坚硬,臼齿下床基本完整。貘,齿冠底,臼齿的原尖、次尖,下次尖完好,磨蚀程度不太大,前尖明显,齿根座完好。熊,犬齿粗壮,齿尖锋利,齿根断裂,珐琅质发育完好。
昆明市齿宜良县九乡张口洞出土的熊齿属左m2臼齿,磨蚀程度深,根座残。貘,属左下臼齿,上原尖和次尖保存完好,前附尖明显。另外还有豹等动物臼齿,齿尖明显,犬齿部分锋利,白恶质发育,石化程度较高。
4. 啮齿目(Rodcntia):位于呈贡三家村火车站对面山坡,1984年,考古发掘出大量的啮齿类动物化石标本,有30多种类,其中有鼹鼠、竹鼠及鸟形类动物化石,石化程度较高。
1984年,在昆明市的官渡区、呈贡区、宜良县等地区还发现熊猫类动物化石。昆明市官渡区小石坝野猫洞内就发现一枚较为完整的熊猫头骨化石,石化程度较高,时代属于更新世中晚期。
二、 结语
通过对实地动物化石的调查和研究证明,昆明地区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点极为丰富,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针对各化石做了大量的发掘和调查工作,昆明地区动物化石点共80余处,遍及昆明市周边的各个区县。最典型的是呈贡区龙潭山、宜良九乡张口洞这两处古人类旧石器文化遗址,在其地层中发掘出大量的伴生哺乳动物化石,经过分类有长鼻类、偶蹄类、食肉类和奇蹄类等,有50余种动物化石。
以上简要描述了昆明地区哺乳动物化石分布点的基本情况,对研究昆明地区古环境、古地貌、古气候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在今后的考古工作中,还会有新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