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淳厚——昆明街名漫谈之五_史志拾遗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史志拾遗

当前位置: 首页-史志拾遗

典雅淳厚——昆明街名漫谈之五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云南大学

云南大学

翠湖北路的云南大学是云南省最高学府。其旧址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贡院。贡院,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各省举行乡试的考场。云南贡院就坐落在今云南大学校园内,现包含致公堂、东号舍、会泽院、映秋院、钟楼等建筑群,其中只有致公堂和东号舍为贡院原物,其他为民国所建。明代初期,云南的考生要到遥远的应天府(今南京)参加乡试。到永乐九年(1411),朝廷命云南举行乡试,开始筹建贡院。最早的贡院建在云南布政司之东,约在今长春路、威远街一带。由于贡院房舍拥挤,不能适应云南文化发展的需要,弘治十二年(1499)在今云南大学东陆园新建云南贡院。这里“背负城墙,面临翠湖,居高瞰下,势若踞虎”,是难得的钟灵毓秀之地。是全国现存的1300余年科举考试的实物之一。贡院乡试每3年举行一次,考场分列在至公堂东西两侧,排列整齐,用《千宇文》编号,巷口设号栅便于关锁,东文场有900间,现存40间,为2层楼房,砖木结构,前后上下均有走廊。清末取消科举,倡办新学,光绪二十九年(1903)在贡院举行了最后的乡试。宣统元年(1909),中等农业学堂迁至贡院。1922年12月云南大学在此建校,名为私立东陆大学,将贡院的明远楼拆除,建教学楼会泽院。1923年4月20日正式开学。1930年更名云南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58年,云大由教育部下放云南省政府管理。1996年,云南大学成为国家“211工程”大学。

云南大学西面通往大西门(今新建设电影院)的道路是文林街。明清时参加乡试的秀才大多聚集在此读书学习、饮茶品酒。云南大学建校后,这里是大学师生聚会的地方。抗战期间,西南联大的师生也多在这里“泡茶馆”。这里是六百年来文人学士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文林街。

文林街与钱局街交汇的北面有一个小巷。以前是昆明北城墙边一个偏僻的独口巷。巷口在文林街,巷底是北城墙。荒草杂生,多荨麻,故名“荨麻巷”。抗日战争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校址在今“一二·一”大街上的云南师范大学。当时昆明城墙尚存。西南联大的师生要到文林街来泡茶馆,得从龙翔街走到大西门。从大西门才能进入文林街。不久有的学生发现云大后门边上的城墙有一个缺口可以翻爬。学生们就从这个缺口翻进荨麻巷,从荨麻巷到文林街。这是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缺口越来越大,遂成通道。不仅学生走,老师也跟着走。于是独口巷变成双口巷。因为走这条捷径的大多是大学的文化人。于是荨麻巷就变成了文化巷。1945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返回北京、天津。留下师范学院。1950年以后,云南大学的工学院分离出来单独建校,是为昆明工学院。文化巷就成为三校师生到文林街的主要通道。

昆明师范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大学之间有一条共用的小巷。巷东是云南大学北院,巷西是昆明师范学院,巷底过铁路是昆明工学院。这个小巷一直没有名字。主要是昆明工学院的师生出入。文化大革命初期,批判欧阳山的小说《三家巷》。这时三个大学之间的小巷两边的墙上贴满大字报,观看大字报的人成千上万,僻静的小巷突然热闹起来。成为文革时一大景观。于是云南大学的学生就把这条巷道称为三家巷。

文林街的西端原是大西门。大西门外在明代初期尚是滇池的湿地,后逐渐干涸,便有居民在大西门外建房而居,形成纵横相交的两条街道。一条是南北向的是凤翥街,东西向的是龙翔街。这两条街的名称与贡院(云南大学)两道大门上的“腾蛟”、“起凤”相对。比喻人才众多,各显其能;蕴含神采飞扬,气势磅礴。从贡院走出来的学士进入文人之林;从文林街走出大西门的才子,一定能龙飞凤舞,龙凤呈祥。

云南大学西面,翠湖北路与文林街之间有一段约115米的小巷,巷由翠湖边到文林街由低到高是一个小坡,名为“先生坡”。因这里靠近贡院,巷内设有不少驿馆,每逢乡试各地考生多居于巷内驿馆。参加乡试的均为秀才,俗称先生,所以这个小巷称为“先生坡”。也有的学者认为,这里是乡试时批阅考卷的先生居住在此,故名“先生坡”。

云南大学(贡院)东面转向南方从低向高的街道,原名祝国街,因这里曾有香火甚旺的祝国寺(在今翠湖小学),故名。《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贾(须贾)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后以“青云直上”比喻人仕途顺遂,迁升很快,亦即官运亨通,迅速升到高位。明清时考生经龙门进入贡院,考试及第为举人后方能赴京应试。于是将这条路改为“青云街”。从翠湖北路经过先生坡(受先生教育),穿过文化巷(受文化熏陶),进入云南大学(受高等教育),出来走上青云街(一路顺风),接着登上大兴坡(更上一层楼),到达圆通街(不偏不倚,畅通无阻,悟觉法性)。这就是理想的人生道路。

从翠湖南路通往武成路的一个巷道名为中和巷。“中和”出自《礼记·中庸》。原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喜怒哀乐没有发作失控(此言不因个人情绪而左右正见),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君子能够做到中,是天下最大的根本;做到和,天下才能归于道。君子的中和如果做到完美的程度,天地都会赋予他应有的位置,万物都会养育他。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致中和”的人生观。“致中和”引导人生处理好个人内在的和谐与外在的和谐;引导人类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做到天人合一;引导个人处理好自我与他人的相互和谐,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引导天下族类之间的和谐做到“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四海之内,若一家”。巷道虽小却蕴涵深厚的哲学道理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

地名是是人们人们赋予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具有人们的价值取向,寄托人们的祈愿与理想。地名是人类创造历史的标志。地名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悠久的历史传承,地名不仅属于今天,它属于我们的祖先,也属于我们的后辈。在地名的命名与变更上,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注意历史的传承,决不可随意而为。

图文来源:

http://blog.sina.com.cn/wenlinbuluo,

《典雅淳厚——昆明街名漫谈之五》,2014年9月7日。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1983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