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_史志拾遗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史志拾遗

当前位置: 首页-史志拾遗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图片_meitu_1

老昆明人亲朋好友之间一旦有机会见面,总要亲切地寒暄和相互问候一番:“您家最近咯好好的?”有时还不免要关怀地问上一句:“您是吃的河水还是井水?”

可见,河水和井水,是当时老昆明人的主要饮水源。河水,就是指盘龙江水。那时,盘龙江长年流水,洁净可饮,只不过水质夹沙稍多,略带些黄色。在盘龙江石堤两岸,那时每隔一段距离,都开砌有门洞,下铺设石阶,直抵江面,供居民取水。我外祖父家自清末以来就居住在盘龙江畔的打草巷,也就是民国时代称之为的临江里,多年以来就一直饮用的是盘龙江水。

而占绝大多数的城中居民,因距盘龙江较远,主要的就靠饮用井水,于是城中便布满了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水井。全市最大的一口水井,恐怕要数书林街口左侧云津市场内的那一口了,估计井圈的直径就将近两米,四周用石块围砌的面积也很广阔,就是有名有姓的大井巷,也并为见到这样打的水井。我家居住在文庙横街,饮用的就是文庙东巷口的那眼井。这是一口双眼井,一口在巷内,另一口则在文庙的围墙内,井内的水量很大,水质清澈,水位也较高,不过距地面两三公尺就可取到水了。井圈已斑痕累累,估计是明初建城时就已开凿的古井了。这一带的居民,主要也就是靠着这口水井的滋养而生活。

除了公建的水井外,老昆明城中有很大一部分私家在兴建私宅的同时,都会在天井中开凿一口水井。但这些私家水井一般并不闭关自守,并不紧锁双扉,而是实行开放政策。在他们的大门坊上,都钉上一块喝门牌一样大小,用珐琅制作的“井”字牌号,表明屋内有井,可以取水。有的人家还主动半掩门户,有意方便邻里乡亲们入内取水。1947年后我家移居柿花巷,周围没有公建水井,就靠往邻近的私家井内打水,而对方也不避麻烦,不畏盗嫌,即使是陌生人,只要是提桶打水的,也不会请吃闭门羹。这些细微之处,都无不显露出老昆明人的友善好客,以及在人际关系上的宽容仁爱、互助互救的道德风尚。

虽然昆明城早在民国初年,在法、越外国人的帮助下就安装了自来水,据说还是全国首座修建自来水的城市。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真正把自来水管接通到户的人家并不多,以我所住的文庙横街为例,百多户人家,接通自来水的只有两家,一是“同庆丰”王姓,这曾是家财万贯的云南富豪,装个自来水当然不是问题。另一户是时任某大银行的科长,属新兴的权贵,用上自来水也自不待言,而大多数住户则无缘享受这自来水管到户所带来的方便。为了推广使用自来水,自来水公司便在一些街头巷口,安装了一座座的“水龙头”,用铁箱罩住,形似一座大型的座钟,还是法国式的,并安置专人每天按量售水。随着人们逐渐习惯于饮用自来水,有的水站,还拥挤不堪。由于有了市场的需求,昆明街头逐渐出现一些专门挑售自来水的劳动者,他们从水站购水后,直接挑送到用水人家,按月加收一定的劳务费,从而省去居民们的诸多劳累。这批队伍的不断扩大,人员逐渐增多,终于形成了城市的一门新兴行业,人们并赠予一个文雅的称号,称为“清泉业”。但令人惊异的是,组成这个“清泉业”的劳动者,绝大多数都是一些老弱妇孺。1955年我在当时的市公用事业局工作,局里决定疏挖翠湖九龙池,以增大自来水厂的水源,并发动“清泉业”的从业者参加义务劳动,结果来的绝大多数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头和老太婆,人数多达三四百人,虽属老弱之辈,但因事关他们的谋生之道,参加义务劳动的热情非常高昂。之后,随着自来水供水能力的扩大,安装到户的迅速增加,街头的“水龙头”站点逐渐减少,这支以老弱妇孺为主的“清泉业”劳动队伍,不久也就烟消云散了。

(摘自杨树群著:《老昆明风情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5—116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5205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