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小曲子_史志拾遗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史志拾遗

当前位置: 首页-史志拾遗

唱小曲子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二更以后,夜朗人静,月明星稀,老昆明街头总有那么几对盲艺人,身背扬琴,手拉二胡,二人并肩结伴而行。他们走街串巷,边走边拉,两把二胡,一人奏高音,另一人奏低八度的低音,相互配合和谐,其旋律和音色真是优美动听极了,所拉奏的曲子,听起来有点像古曲中的“梅花三弄”,又有点像江南丝竹中的“四合如意”或者“行街”,那悠扬典雅的琴声,在夜空中回旋荡漾,把四周的氛围渲染得古色古香,令人十足地领略到了一番古老而优美的艺术享受。每当这些盲艺人从长春坊走来,琴声由远及近的时候,我都要从家里跑出来,就尾随着这委婉的琴声,激动地聆听,直到他们走完了文庙大照壁,进入到二纛街,琴声逐渐远去,我才怏怏而回。

这就是老昆明人称之为的“唱小曲”,而这些盲艺人,也就被称为“唱小曲的”,说不定其中还会潜藏着类似江南的“瞎子阿炳”呢。“小曲”,据说是早在吗,明朝年间就已流传在昆明民间了,很显然,这是一种极为珍贵的古代民间音乐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这些盲艺人除了在晚上走街串巷,挣几个小钱,为一些较为富有的人家演唱几曲外,同时还兼扮着另一项角色,就是“说书”。

一些老昆明的富裕人家,为了祈福禳灾和劝世行善,往往选择在一些宗教节目,在家中举办一堂“说书”,就是请唱小曲子的盲艺人来诵说和演唱有关宗教和佛经中的历史故事,最常见的就是演诵“香山宝传”,据说这是讲的目莲救母的故事。到时候,主办人家都会在大门口或巷口悬挂横幅纸幡,表明内有人家“说书”,欢迎邻里乡亲入内聆听,说书的时间都较长,有的达十天半月,实际上这既是一种信奉神灵的祈禳活动,也是一种传播某些宗教教义的教化活动,特别是劝导众生要祛恶从善。说书的最后一天,盲艺人还专门安排几个时辰,为听说人演唱几套小曲子以及单口相声等节目以助兴,最后则焚烧一堆用各色纸张彩扎而成的纸人、纸马以及神像、神殿等奉祀物品后而告终。

1950年后,据说尚存的盲艺人有的已被吸收加入了公办的地方剧团,那历史传承下来的“小曲”,有的已被移植、改编而成为新型的“昆明曲剧”。而至今,不但昔日那昆明街头盲艺人原声原味的琴弦声已无法听到,就连那后来的“昆明曲剧”也很少听到了。

(摘自杨树群著:《老昆明风情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17—118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5205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