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桌_史志拾遗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史志拾遗

当前位置: 首页-史志拾遗

供桌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老昆明民间,许多人都信奉神灵,崇敬圣贤,笃信佛教。一般家庭都要在堂屋中央,顺墙脚摆设一张供桌,也称佛桌,桌上放置香炉、烛台、木鱼、馨钵等奉祀器具,供奉着用青铜铸造的各路圣贤和菩萨的神像,较普遍的是供奉“三教”,或许即是指“儒、释、道”三家的始祖,有的还供奉观音菩萨、千手观音、文武财神、关圣帝君等神像。在供奉各路圣贤的同时,还供奉祖先,即在供桌的左侧,摆上一张形似一座小宫殿般的木盒,称为“祖先堂”,里面放置着本户人家已经逝去的各辈先人的“神主”,每个神主都代表着亡者各自的魂灵。

由于青铜铸制的各种神像价值都较昂贵,一些人家购置不起,于是便供奉一张用红色朱笺纸张裱制的“天地牌位”。在清朝时代,牌位的中央,上书“天地君亲师位”,到了民国,则改称为“天地国亲师位”。牌位的右侧,则根据各自的信仰和祈求写上所崇拜的偶像和神灵,如信佛的,则写上“如来佛祖”“观音大士”“普贤菩萨”;信道教的,则写“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经商的,则写“赵公元帅”“文武财神”;习武的还要写上“关圣帝君”“岳武穆王”;行医的还要写上“药王祖师”,而祈求多子多福的妇女,更要写上“送子观音”等。至于种田的庄户人家,则普通都要写上“山神土地”“牛羊马祖”“田公地母”之类的了。而牌位的左侧,就要冠以姓氏,写上“某氏堂上历代宗亲之神位”,把祖先和神灵一并奉祀。

每日早、晚,各自的家人都要上香叩头,特别是属于长辈的老年妇孺,更是顶礼膜拜,虔诚之极。而信佛的,还要敲木鱼诵经。而到农历初一和十五,有的人家还要供献“三牲”,点燃香烛,搞得比平时更为隆重。

就这样一张供桌和一幅天地牌位,主宰着一些老昆明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神灵和祖先的庇护,把一些圣贤的教诲和宗教的教义作为指导自己谋生和做人之道的准绳,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在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不发达、人们无法自己主宰自己的世界,这种现象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摘自杨树群著:《老昆明风情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5—126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5205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