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埂_史志拾遗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史志拾遗

当前位置: 首页-史志拾遗

北河埂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我母亲信神。每逢初一或十五,都要去进香。走出小东门,跨过盘龙江大桥头,往北向左转,就走上一条稍为宽阔的河埂,人称北河埂,不远处有座小小的庙宇,称为财神庙,据说十分灵验,因此前来求神许愿的善男信女非常之多,香火十分旺盛。

我七八岁时第一次跟母亲到北河埂烧香。不去则已,去了真使我吓了一大跳。原来从北河埂的桥头,一直延伸到那小庙旁边,河埂的两旁,铺天盖地、密密麻麻地坐满了一窝窝乞讨的人们。只见他们蓬头垢面,衣服褴褛,面色枯黄,大部分是老幼妇孺。每当人们路过,他们就纷纷伸出那枯瘪而又漆黑的手,口中唠叨着为你祈福的吉利语言,用那哀求又企盼的目光,向你乞讨几个铜板的施舍。这些人数不少的社会群落,就是老昆明人中的“丐帮”,是弱势人群中境遇最为悲惨的人们。而就在他们身后,在那河埂下边一片片起伏不平的荒野上面,依托着那一棵棵的树木,用树枝、破席、褴布、破碎木板搭起一座座的“窝棚”。这些“窝棚”密密麻麻、高矮不平,黑压压地连成一片。我那时人小,一眼望去,还看不见边际。这就是“丐帮们”的栖身之所,老昆明较大的棚户区。

除了分散地沿街乞讨外,这些苦难的人们,每到旧历的大年三十晚上,就会成群结队地走进城内,来到市中心的一些主要街头,一排排地席地而坐,从而展开了一场在他们看来可能是属于绝好时机的乞讨活动。我家所居住的文庙街头,就是他们最喜欢光临之地。而他们乞讨的方式,已不用双手,而是唱唤着一阵阵凄凉而又委婉的声音。他们一面唱,一面俯首抚膝。那悲声如泣如诉,不仅祈求人们的施舍,还诉说他们各自的悲惨遭遇。就在那大年三十的晚上,一方面是人们的欢歌燕舞,另一方面却是沿街的哀鸣,此情此景,令人感触至深,实在不是滋味。

令人奇怪的是,尽管他们衣食无着,但他们的行为方式,也只限于向他人进行哀求和乞讨,很好听到诸如拦路抢劫、杀人越货之类的事件。这或许在他们的心目当中,尚揣着一种最为传统的做人理念,就是宁肯忍饥受冻,也不能伤天害理,丧尽天良,干出那抢劫杀人之类的坏事。如此看来,这些苦难的人们,不仅可悲、可怜,还有些可敬呢!

(摘自杨树群著:《老昆明风情录》,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127—128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5205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