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为民情怀 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昆明市民政工作亮点巡礼_党建工作快讯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党建工作快讯

践行为民情怀 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昆明市民政工作亮点巡礼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践行为民情怀 推动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


发展——2018年昆明市民政


工作亮点巡礼


这是服务大局的一年,这是务实创新的一年,这也是为民履职的一年。2018年,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昆明市民政局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的工作理念,把民生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着力点,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市委十一届四次、五次全会和市两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基本民生保障更加精准、社会养老服务提质增效、城乡社区治理深化创新、优抚安置保障扎实有力、业务建设与自身建设同步提升,在推进昆明民政高质量发展上干在实处、走在全省前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彰显出民政人的政治担当,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亮点1

社会救助助力脱贫“摘帽”

全年支出社会救助金10.14亿元

为实现困难群众在小康路上“一个不少、一户不落”的目标,去年,昆明市以精准施保为抓手,不断完善政策法规,基本形成了以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和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临时救助为补充,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托起了困难群众的幸福底线,让困难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脱贫攻坚中展示民政担当。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安危冷暖和柴米油盐,具有“托底线、救急难”的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兜底性基础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底线民生保障的顶层制度设计,相继出台了社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等系列政策措施,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发挥各项救助制度在救急难方面的整体合力,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均设立了社会救助“一门受理”窗口,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打通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据统计,去年,全市社会救助制度惠及62.77万人,支出救助金10.14亿元。其中:支出城市低保金4.31亿元,救助城市低保对象51095户72802人;支出农村低保金2.99亿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69873户97290人;支出救助金0.91亿元,实施临时救助27327户68396人;支出救助资金1.31亿元,资助参保和医疗救助381632人次。目前,全市共有特困人员供养对象7587户7664人。其中,支出保障金0.24亿元,救助城市特困群众2782户2808人;支出保障金0.38亿元,救助农村特困群众4805户4856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昆明将“救急难”作为重点工作,在提高救助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临时救助范围,救助范围扩大到在本市居住1年以上有合法稳定住所的家庭或个人,救助标准一般不高于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的3倍,特别困难的可达到当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年标准的6倍。去年,开展“救急难”工作199例,单例最高救助金额4万元,平均救助金额达7000余元。

如今,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格局已现,一张张为困难群众遮风避寒的救助网络,从城市向乡镇、向社区、向农村、向每一个陷入困境的家庭延伸,为特困群体撑起了一片蓝天,构筑起了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

亮点2

全力打赢社保兜底脱贫攻坚战

全市17万余人纳入城乡低保

“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去年,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家庭实施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用真抓实干织起了一张广覆盖、民心暖的社会保障大网。

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户,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昆明市大力实施社保兜底脱贫工程,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将因病、因残等特殊原因造成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脱贫行动计划无法脱贫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通过社会救助制度进行兜底保障,做到“应保尽保”。同时,对收入水平已超过扶贫标准但仍低于低保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可继续享受低保政策,做到“脱贫不脱保”。此外,对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就业等方式家庭收入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对象,明确可在3~6个月的过渡保障期内继续保留农村低保待遇(回报周期长的可延长到12个月),帮助其稳定脱贫。去年,全市19430户31909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点。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把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和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截至去年,全市已建成敬老院33所,在建12所,总床位3937张,集中供养2401人。目前,全市农村特困供养对象达4805户4856人,农村特困供养支出3788.58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建立,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意义。

城乡低保是党和政府关心民生、改善民生的一项兜底工程。翻开昆明市民政工作台账,一串串真实有力的数字跃然眼前:去年,我市的城市低保标准由2017年的560元/人/月、510元/人/月分别提高到590元/人/月、57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由2017年的320元/人/月、295元/人/月提高到34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稳步高于扶贫标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标准由720元/人/月提高到770元/人/月,分散供养标准由600元/人/月提高到665元/人/月。

目前,全市120968户170092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支出低保资金7.3亿元;特困供养对象7587户7664人,支出特困供养资金0.62亿元;临时救助27327户68396人,支出救助资金0.92亿元;资助参保和医疗救助38.16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31亿元,确保困难群众困有所济、衣食无忧。

这些数字带来的变化为困难群众送上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是民生的改善、福祉的提升,是民政事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亮点3

社会福利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民政事业“更有温度”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作为民生所系、民心所向的暖心工程,加快构建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拓展社会福利覆盖面。受惠范围逐渐由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弃婴等特殊群体向全社会拓展,社会福利事业正在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迈进。

为改变困境儿童的生存困境,发挥政府的制度兜底保障作用,让困境儿童也能感受到政府政策的阳光与社会的关爱,2011年,昆明市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13年将保障范围扩大到艾滋病毒感染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全市实行城乡同一标准。从去年7月1日起,机构供养孤(残)儿童基本生活费提标为每人每月1800元,社会散居孤儿、艾滋病毒感染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标为每人每月1100元。8年来年均增长达11.6%,共惠及1.14万名困境儿童。同时,将近1.6万困难家庭儿童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

去年,昆明将11074名农村留守儿童、25157名困境儿童的信息录入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信息管理系统”,全部建立了档案信息。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持续跟踪为一体的救助保护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流浪乞讨人员,全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开展了“寒冬送温暖”及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整治专项行动。一年来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080人次,以实际行动传递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切实保障了生活无着落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

去年以来,昆明市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慈善事业的社会贡献力更加凸显。据统计,截至去年11月20日,昆明市慈善总会共接受慈善捐赠金额为1520万元,实施慈善救助金额1341万元,救助贫困群众2.2万人(户)。

一项项惠民政策接连出台,一笔笔民生支出相继落地,无不凝聚着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传递出民政人“民生为重,枝叶关情”的为民情怀。

亮点4

让全市老人老有所养

加快实现养老服务城乡基本覆盖

截至去年底,昆明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已达1093651人,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9.13%。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变化,昆明市通过制定政策,整合资源,完善设施,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22个,其中:农村敬老院37个、城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12个、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73个。去年启动建设62个居家养老中心,完成4个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新增居家养老床位610张、民办养老床位2907张。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331个。全市共有各类养老床位4.0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达36.76张。

结合昆明居家和社区养老现状,以及发展大健康产业的规划,2016年底,昆明市被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列为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全国首批改革试点城市,也是云南省唯一一个,改革时间为2017年至2019年,分年度实施。

盘龙、官渡、呈贡、晋宁4区成为改革试点区,试点区旨在形成具有昆明特色的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成功经验。到今年基本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延伸服务设施网络,在城镇力争实现“15分钟服务圈”,在农村实现60%以上行政村(自然村)拥有养老服务设施,不断扩大服务范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服务项目涵盖所有城乡居家老年人。

按照改革试点七大领域,4个区都有不同的亮点和项目。呈贡区以政府购买服务、医养结合试点项目为主;晋宁区以农村居家和社区互助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农村失能老年人关爱行动为主;官渡区以建立购买养老服务市场体系、互联网+智慧养老体系、医养结合体系为主;盘龙区以建立居家养老智慧平台、爱心食堂示范项目、医养结合为主。目前,官渡区已完成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建设,并已进入试运营阶段;盘龙区居家养老智慧平台建设已完成线上、线下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食堂也已投入使用。

为提升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昆明市正全力实施培育品牌连锁机构建设。通过培育一批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统筹推进城乡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力争到2020年,城乡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60%以上,初步形成养老服务城乡基本覆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人民群众普遍认可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格局。

为体现党和政府对高龄老人的关怀和照顾,昆明市从2008年建立了高龄老年人保健补助制度,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截至去年,80~89周岁、90~99周岁、100周岁以上3个年龄段的高龄老年人保健补助,分别从2008年的每人每月补助10元、25元、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补助60元、120元、500元。去年,全市共发放高龄补助12475.33万元,办理老年人优待证63655本。老年人免费乘坐市内交通工具、免费进公园等26项优待、优惠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一项项政策红利、一张张养老床位……描绘出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幸福画卷,让市民心中有了沉甸甸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亮点5

优抚安置走在全省前列

军人军属“幸福感”满满

昆明素有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光荣传统,双拥工作已成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名片,昆明先后7次被命名为“全国双拥模范城”,连续10次被评为“云南省双拥模范城”,一个个荣誉见证了昆明市双拥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取得的丰硕成果,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在昆明这片热土上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去年,全市各级、各部门着眼于军队改革强军战略,着眼新使命新任务,始终站在服务和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满腔热情支持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切实为官兵解决实际困难。为进一步体现我市拥军传统,增进军政军民关系,去年春节,全市各级各部门对驻昆部队官兵开展新春慰问,向部队送去2090万元慰问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率队走访慰问基层连队和重点优抚对象,为他们送去新春祝福和慰问金;市、县两级对辖区内所有重点优抚对象进行走访慰问,共向50324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了1063.37万元慰问金。

长期以来,昆明市始终把最可敬、最可爱的人挂在心上,为驻军官兵动真情、办实事。去年,协调解决了驻昆部队27名随军家属的调动就业安置工作,及1183名子女入学入托;举办了首场“驻昆部队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定向招聘活动”,110多人(次)现场达成就业意向;投入581.5万元支持部队文化设施建设;投入98万元支持“昆明舰”通道文化建设,帮助官兵改善物质文化生活。

抚恤优待是一项稳定军心民心的工作,昆明市把政策拥军作为双拥工作的重要环节,落实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待遇,提高抚恤补助保障水平。去年,昆明下拨了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3.11亿元,医疗救助资金1486.71万元以及优抚对象解困资金3058.64万元,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100%发放到位;建立了在国家抚恤补助标准基础上增发8%的自然增长机制,下拨1200万元的市级自然增长机制补助资金。

退役士兵安置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昆明以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培训为抓手,积极开发安置岗位,鼓励退役士兵自主创业就业。2018年度,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1763人;对4295名军休人员的档案材料,进行了核查、更新、完善。

从去年8月1日开始,昆明市全面开展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信息采集工作,旨在摸清全市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底数,建立健全服务对象档案和数据库。

去年3月,昆明市试点启动“军人之家”建设。半年多来,遍布全市17个县(市)区 的“军人之家”,集服务、议事、宣传、活动、联谊、接待等6项功能于一体,为复退现役军人帮难解困,已成为一个凝心聚力的拥军爱军工作服务平台。

血浓于水,情重于山,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的和谐幸福画卷正徐徐展开……

亮点6

创新社区治理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社区建设。开展基层民主协商,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昆明市全面开展城乡社区协商工作,城市社区协商率达96%,农村社区协商率达94%。县区亮点频现:五华区建立三级议事平台;官渡区制定协商民主程序“三段六步法”;安宁市向商议主体、利益相关方和居民广泛公开协商成果的落实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协商机制逐步健全,开展基层民主协商,使群众积极参与居民自治,实现了居民参与居务管理权利的具体化、制度化,使民情、民意、民智在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体现。

推行村(居)务公开民主管理的目的是真正地还权于民,让全体村民参与村(居)务管理。昆明市规范村(社区)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等村(居)务公开、账务公开及村(社区)议事规则民主管理制度,推动村(社区)议事监督委员会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截至目前,完成村(居)务公开检查率达90.4%的目标;同时,进一步规范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公约),深化村(居)务公开,保障了群众依法享有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

当前,社区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在基层的着力点,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已成为一种趋势。市民政局面向全市社区、社会组织征集城乡社区治理服务项目,确定了8个试点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下拨资金136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同时,鼓励各县(市)区积极探索创新社区治理的方式方法,并不断推广有益经验。盘龙区试点探索的“区—街道—社区—居民小组—楼栋”五级治理模式取得成效后,去年已在全区推开,显著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

目前,昆明市已建立社区治理多方参与合作机制,打造党委、政府、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市场主体和社区居民等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亮点7

民政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

救灾应急体系建设更加健全

社会组织是提供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各类社会组织已达5478个,3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60个,社会组织逐渐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昆明市全力推进县(市)区社会组织孵化平台建设。官渡区、西山区等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孵化了“巧手工作坊”“四点半学校”等一批充满活力、服务居民的社区社会组织。盘龙区在西南林业大学成立了社会组织孵化中心。

民政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殡葬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昆明已连续11年实现平安清明。目前,全市建成殡仪馆10个、农村公益性公墓192个、经营性公墓20个,全市火化率保持在95%以上,14个县(市)区已有12个实现“三个100%”。殡葬改革工作处于全省领先、西部省区前列、全国中上水平。

地名管理不断实现规范化。去年共审批命名、更名地名164个,加强地名标志牌管理,提供优质地名公共服务,重新规范设置地名标志牌213块,协调交警支队、住建部门整治交通标志牌242块;完成全市第二次全国普查50655条地名的普查工作,同时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提升地名文化软实力。

去年投入冬春救助资金1570万元,对227624人次受灾群众进行临时救助,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房、有病能及时就医,学生能及时上学,灾民满意率达90%以上。为了给因自然灾害成灾地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保障,昆明市建立起了以应急指挥、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物资储备为支撑的救灾应急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应急避难场所401个、救灾物资储备库(点)57个。

给予受困之人温暖,让受灾之人心中充满希望,为困难群众撑起“民生保护伞”——在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进程中,亲情民政正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感受到困有所济、灾有所救、老有所养、病有所助的民生温度。

新的一年,昆明民政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践行“两个维护”体现到民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以更高的标准履行责任和担当,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谱写新时代民政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1983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