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史料笔记叙录(三七)_文献整理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文献整理

当前位置: 首页-文献整理

云南史料笔记叙录(三七)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云南史料笔记叙录(三七)

朱端强

《滇越铁路始末记》,一册,复印本,原藏时空不详,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藏书

据昆明铁路局编《云南铁路博物馆》一书中之书影等考证,该书作者为苏曾贻,广东肇庆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民国二年(1913),法国巴黎大学经济科毕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部佥事暨路政司科长。

属不立目专题型笔记。开卷曰:“余自美洲回国,道经越南时,滇越铁路将告成……该路之如何起点?如何创修?如何命意?如何费用?在在与吾滇有大关系。并为滇、蜀铁路之前辄询经此路,则调查之职务有不能自已者矣!爰就可证之西文书报、在事友人之传述,得失利钝,慧眼人观之自悉。特为该路始末之说”。是知作者当时也可能曾在云南铁路机关工作,且曾专为调研当时尚未开工的川、滇铁路而编撰此书。

全书所据有英人Hent新著《中国铁路》(1908年版)、《中法会定修路章程》《海防云南府续订合同》《海防云南府铁路承揽簿》《海防云南府铁路车站表》等原始档册和著作写成,当是关于滇越铁路较早、也较为可信的著作之一。对于研究滇越铁路历史以及今后如何利用该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据作者综述,滇越铁路设计和修筑曾有过两个不同方案:第一方案是“由中国原有商埠路,由蛮耗上蒙自,则可抵大城市及繁庶地方”;第二方案是“就工程而言,宜去易于施工之路,则循河道两路之中”。虽然两个方案都有“开凿山洞之难”,但是,“循河道”筑路要容易得多。所以,最后决定“循河流逾高岭以达蒙自东境,”,再经“开择较易之大成江而至宜良,到宜(良)后,向西行,循一深谷,过五百尺之低洼处,则见云南府(昆明)垻子矣”。虽然如此,从河口至昆明仍然是滇越铁路最难修筑的一段。修成后,当时依次设为:河口、南溪、阿白、蚂蟥田、倮始、阿白冲、蒙自、大庄、阿迷州、拉里黑、婆兮、禄丰村、苏家坡、宜良、昆阳、晋宁、呈贡、云南府(昆明),共十八站。

又如,滇越铁路的修筑虽然在云南和越南境内施工,但据此书记载,在这条用汗水和血肉铺成的国际铁路上,又岂止滇、越两地民众?作者据调查后,记筑路民工之不同来源和死亡情况说:

雇工之难,较之工程险阻为尤甚!工人多闭塞两山壁立之间。而南溪山谷一带之空气又系浊而闷者,加以热带下烈日熏蒸,发出致命之瘴疠。云南人知其危险,故能招之使来傭于工者甚少;安南人在南方之远者,又安于田亩之乐,能罗致而使离家者亦不多。于是,北方刚劲之人招自山东,与中国南省者同运载入(河)口。到工后与天命相争!多至束手待毙、牺牲于毒瘴之乡者,不可胜数也!工程初开之际,死亡相继,一年之中死五千八人,大致百人中死七十人。几至当苦力者无一生还也!

《云南光复军政府成立记》,一册不分卷,抄本,云南省图书馆藏书

封面署:孙仲瑛记。孙仲瑛(1883~1953)字德华,广东中山人,南社诗人、收藏家。早年留学日本,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1911年九月,在云南任蔡锷将军秘书、参加云南“重九”起义。进入民国后,先后主编《南华报》《滇南日报》等。1916年也曾参与护国讨袁运动。

属专题型综合类汇抄笔记。其篇目及主要内容依次为:《军政府成立记》,署:孙仲瑛。记1911年9月13日云南军政府成立情况说:“公推蔡君锷为云南军都督,以五华山两级师范学堂,改为‘大中华国军都督府’……成立一院(参议院)三部(参谋部、军务部、军政部)、秘书处、卫戍司令部、法制局……定国名:中华国;定国旗为:赤帜,心用白色‘中’字。后奉中央政府命令改为五色;定国体为:民主共和国体”等等。《光复略史》,署:张开儒。是全稿中最完整、清晰的部分。章节体云南光复小史。其节目依次为:《云南革命之种因》《革命种子炽盛及危险》《云南革命之动机》《革命种子之传播》《云南革命之实行》(下分:光复议决、讲武堂之危险、首先发难、诛除汉奸、抚慰西南、援川之役六小段)。《迤西光复节略》和《迤西各属光复记》,皆不署撰人,虽记滇西光复史事,但内容和文字都与张肇兴《迤西光复篇》不同。《榆军光复史草案》,署:第一营长丁思远呈稿,内文题为《榆团光复史叙》。章节体滇西光复小史,内容完整,行文简洁,甚得史体之要。第一章《镇静》,下分《奉电前之准备》至《光复后之状况》四节;第二章《惶恐》,下分《郭、郝、蒋之死事》至《赵、孙之维持》四节;第三章《战役》,下分《合江之战》至《顺宁之战》四节;第四章《驻防》,下分《反正前张铜驻腾越》至《反正后王太潜驻永昌》四节。第五章《结束》,下分《李印泉之西行》和《退伍之完善》二节。第六章《云南巡警局兼陆军第一司令部一等参谋官李修家事迹》,不署撰人,记昆明“重九起义”将领云南盐兴人李修家的英勇事迹。第七至第十章,依次为援蜀和援川滇军等《来复电稿》四种。均无电文小标题,当属未经整理过的原始电文汇抄稿。

据笔者初步检对,其电文内容绝大多数不载于前贤所辑《云南辛亥革命资料》之《援蜀滇军来复电稿》等专著之中。且以上诸稿,尤其是云南起义之主要参与者张开儒将军所撰《光复略史》等,也鲜见有关研究者引述,值得珍视。

《卧雪诗话》,二册八卷,铅印直排本,民国十三年(1924)

近·袁嘉谷著。作者生平事迹见此前相关条目。属不立目专题型笔记。卷首有陈度、由云龙二《序》,署“甲子”和“民国第一甲子”,即民国十三年(1924)。陈《序》称该书“上自六朝,下及明清诸家,浏览涵泳,各得其奥”,赞扬作者所论诗作非常宽泛。由《序》也称其“意主表彰前哲,奖掖后进,无主奴之见,无畛域之分。善则必录,幽则必阐。”是一部阐幽发微,评论公允,有益于促进诗词创作的诗话。全书对汉唐以来迄于近现代有代表性的滇诗提出自己的看法,褒贬并见,实事求是。对于研究历代滇人、滇诗多有助益。

如卷一,综合评论明清云南诗人曰:

滇诗以杨石淙第一。苍雪、钱南园、朱丹木[1],可定为“滇四家”。诗不必以僧俗相杂为嫌,若张禺山、李中溪、李兰贞、师荔扉、黄矩卿、戴云帆、许五塘、孙菊君、朱筱园[2],稍次于石淙诸人。近代诗家生存者无论,论逝者雪园同年其尤也[3]。楚雄李儒臣少年能诗,未竟其学而卒。余尝访其遗诗而传之,苦于搜集未多。上珍同学《挽少弟诗》云:“采臣不作儒臣死,故友凋零墓草新”,同此怀抱[4]。采臣,名文达,昆明人,亦有诗才。

又如,卷二,考述历代滇诗被选入《集》的情况曰:

滇在唐时,诗已成卷。宋时最为寂寂,因玉斧一挥,蜀道遂阻。滇人欲购书通聘,均道邕州。李观音得“远隔江山万里多”之句,遂仅见。至于元时则段功及妻高氏、妃阿盖、女羌奴、子宝、臣杨智皆能诗。《滇诗略》选高氏、盖妃、宝、羌奴、智诸作[5],陆梅垞《历代名媛诗》选盖妃作;朱竹垞《明诗综》选元末童谣皆本于《(南诏)野史》。余检王乐山订《野史》阅之[6],(杨)智尚有《上功诗》云:“功深切莫逞英雄,使尽英雄智力穷。窃恐梁王生逆计,龙泉血染惨西风”。诗虽非工,然元时滇人之作,不可不表而出之。

除评说滇诗之外,也有因诗话而涉及有关云南历史、物产、人文,以及作者自己作诗的某些内容,例如,论及普洱茶早为世人知晓,且多见诸诗词、楹联。卷二说,“余在都中(北京)云南北馆(云南会馆之一)壁上碑刻,有许瞻鲁少司空希孔联云:‘世味但尝燕市酒;乡情惟有普山茶’”[7]。并进一步考证说,普洱“名茶曰‘倚邦茶’‘漫撒茶’‘攸乐茶’‘易武茶’,以地分曰‘凤眉茶’‘白尖茶’‘金飞茶’‘叶尖子茶’;以质分曰‘新春茶’‘阳春茶’‘四少茶’;以时分尤著者曰‘蛮松茶’,产于蛮松,每发芽时,官吏坐索之,苛扰特甚,夷人苦之,遂荒地而不补种新者,今絶迹矣。”对于今天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滇茶新品种或有参考之处。

《考古小记》,一册不分卷,石印本,云南省社科院图书馆藏书

近·张希鲁著,作者生平事迹见此前有关条目。属不立目专题型笔记。无序跋,文尾署“民国二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张希鲁记于北平宣外旅平学会寓中”,则是撰于北京。内容主要记此前五年,作者等在云南昭通地区考古调查的经过和成就。开卷论云南滇东北考古之重要性曰:

我在云南省会教育界服务。见北平、广州各学术团赴云南考察,多半为的是民族、地质,对于古物尚少人注意。国内考古之风颇盛,大都在黄河流域和西北一带。或许是说云南开化较晚,无甚古物,不知如光绪年间出土的汉《孟琁碑》也就是一件惊人之事,其实又何足奇?原来云南分为迤东、迤西、迤南三部分,三部分要以迤东昭通附近开化为最早。因为,该地区是个气候适宜的高原,又比较接近内地。可想古代汉族迁居其地的必多,故汉晋间的古迹随处可指。因交通不便,少与国内人士通声息,故无数宝藏也就等闲视之。如果有人来提倡考古,还要惹人非笑。可是,国内考古的风气天天打在我的心目中!

怀着对故乡历史文化的深知与热爱,作者记载了他多次从事昭通地区以“梁堆”为主的考古调查过程及重大发现。

民国十八年(1929)冬,作者“多次去访问‘梁堆’的一切古迹,探明汉、晋间室与墓的痕迹”。发现大量“五铢钱”,乡人以为“瑶钱”。还有“花砖”十多种。民国十九年(1930)作者任“昭通省立中学教席”,又进行“梁堆”的考古。次年(1931),作者负“昭通民众教育馆图书股责任”,正式提议“发掘梁堆,获该县通过”。同年春夏之交,作者指导发掘工作两周,“发现人马花鸟的浮雕、石刻共三件,有文字的石刻两件。余外,还有陶片、花砖和无文字的方石等百余件。”作者断为汉、晋时文物。“去年(1932)暑假期间,于铜工家发现汉顺帝时阳嘉二年(公元133)的两洗——一个底上饰有双鱼,中为篆书:‘阳嘉二年邛都造’七字。”作者考订“邛都”原作“堂狼”。一个款为:“永元五年堂狼”六字。柜子洞附近又发现一个款为“建初八年朱是造作”八字[8]。朱是是朱、提二字合文。两款均为篆书,“足证滇东北史也”。“今年(1934)我要离乡前一月,西区洒渔河又发现两个‘梁堆’。我不避风寒、不嫌路远的去考察。发现一个是石砌成的,颇与前次发现的那个相仿佛,没有文字和图画;一个是砖甃成的,甃得很好。砖上刻的花纹十分美丽,有的还刻成兽类的。是我从前所未见。内中可站立十余人,初发现就有二三十枚五铢钱,并有一个陶土鸡头”。

毫无疑问,张希鲁先生是云南最早热心考古,且卓有成效的名家!他关于滇东北“开化最早”的论断和锐意考古研究,也是颇具学术价值和值得称道的。遗憾的是,今天一提到“滇东北”,人们就只会想到龙云、卢汉、唐继尧等军政名流。却很少提及滇东北还有张希鲁、姜亮夫、李士厚等学术大家。这无疑是对滇东北历史文化研究和宣传不应有的缺失。

《绮年琐忆》,一册,精装版,海天出版社,2018年

近·许渊冲著。许渊冲,著名翻译家。1921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清华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巴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张家口、洛阳等地外国语学院任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汉译著作有《包法利夫人》等;英译著作有《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西厢记》和《毛泽东诗词选》等等。2018年,以97高龄来到昆明,参加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校庆活动,发表演说,实属难能可贵!

属立目式笔记散文。“绮年”,即青少年之意。共三辑19篇,涉及西南联大和昆明之文约10篇左右。作者曾在昆明西南联大读本科、研究生,同时又在昆明“天祥中学”(今昆明第十一中)教书、任职(主教务),历时七年。故其所记内容细致、具体,对于研究西南联大和抗战时期昆明的社会生活等,特别是西南联大历史,提供了诸多珍贵的史料。如,《追忆逝水年华》一文,记西南联大“大一国文课”强大的教授阵容曰:

1938年,大一国文是空前绝后的精彩:中国文学系的教授,每人授课两个星期。我这一组上课的时间是每星期二、四、六上午11时到12时。地点在昆华农校的三楼。清华、北大、南开的名教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如闻一多讲《诗经》;陈梦家讲《论语》;许骏斋讲《左传》;刘文典讲《文选》;罗庸讲唐诗;浦江清讲宋词;鲁迅的学生魏建功讲《狂人日记》。还有罗常培、唐兰等教授也都各展所长,学生大饱眼福。

此外,《名师风采》《西南联大的师生》《闻一多先生讲唐诗》《钱钟书先生和我》《我所知道的柳无忌教授》等篇章,还具体记载了诸多教授讲课的特点与风采、师生互动的精彩故实。据载,当时西南联大除了拥有超一流的教师团队外,还常常邀请来滇的文化名流到学校讲学、交流。如《再忆逝水年华》一文记曰:

联大不但校内名师云集,校外文化名人来演讲的也不算少。1939年1月2日,茅盾就在朱自清的陪同下,讲过《一个问题的两面观》,结论是看问题的角度越多,就越接近真理。老舍曾做过两次谈写作的报告;巴金则同文学青年举行了座谈会;沈从文和萧乾也喜欢座谈。曹禺1939年7月28日来谈写戏剧的经验,他说剧中人物不能太典型化,太好太坏都不容易引起共鸣。他并且在8月26日,和联大师生同台演出他和宋之的合编的抗日戏剧《黑字二十八》。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培育了一代风华正茂的联大青年。

众所周知,西南联大辉煌的教育成就并非在今天这种一个比一个豪华的“大学”取得的,而是在极其简陋的校园里产生的。如,作者在《往事如烟忆图书馆》一文中,记1939年秋天新落成的联大校园及图书馆(在今云师大老校区内)曰:

图书馆是主要建筑,是新校舍唯一的瓦顶房屋。学生宿舍是草顶,天雨漏水,天晴漏光。教室是洋铁皮顶的,下起雨来叮咚叮咚,仿佛是有配乐伴奏。图书馆左右宽约100米,深约50米。摆了一百多张漆黑的长方形桌子,左右各五十多张,排成十几行,中间空出过道。借书台正对着图书馆大门,后面是书库。书库和阅览室之间有两个小房间,是图书馆员住的。外文系同学吴琼(原注:现为清华大学退休英文教授)因为经济困难,大二时在图书馆半工半读,大三时休学当馆员,就住在小房间里,两人一室。对于我们这些40个人住一大间茅屋的同学说来,简直是豪华别墅了。阅览大厅内没有书架,只在借书台前摆了个小架子,上面放了一本《韦氏国际英文大辞典》,供联大全校师生参考之用。至于报纸,只在图书馆外墙上贴了一份《朝报》。联大设备如此简陋,但今天制造“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却又很多是联大人,真可以说是个奇迹!

附《往事新编》,一册,精装版,海天出版社,2012年

许渊冲著。同属立目式笔记,由《青春之歌》和《逝水年华》两部分若干短文组成,内容与《绮年琐忆》略有重复,多涉联大史事。但《青春之歌》中记联大教授讲学内容,也有不见载于《绮年琐忆》者。如《冯友兰教授谈哲学》,作者据当时笔记,忆冯友兰教授解释“中和之道”曰:“一个人可以吃四碗饭,只吃一碗半,大家就说他‘中’,其实要吃三碗才算‘中’。‘中’就是恰好的份量。四碗太多,两碗太少。‘和’与‘同’的区别是:‘同’中无‘异’;‘和’中却有‘异’。使每件事物成为恰好的分量就是‘和’”。“中和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冯友兰先生释“中庸”为“恰好”,又以“和而不同”强调了“中庸”的基本原则,可谓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逝水年华》大体按日记体裁记作者自联大毕业后,任教昆明天祥中学、在驻昆美国空军中任翻译、考取留学法国及留学生活,直到1950年回国。天祥中学是当时由作者等西南联大江西籍师生创办的完全中学,校名取意“文天祥”(江西人)。学校教学质量高,且多有进步师生,培养出众多杰出的人才,是西南联大在滇八年促进云南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值得研究的典型。作者较多地记载了天祥中学当时的教学组织、师生关系、人才培养、课外活动,还插有若干真实的照片等。

(未完待续)

注释:

[1]杨石淙,名一清,安宁人,明代名宦,有《石淙诗文集》。苍雪,俗姓赵,名读彻,呈贡人,明末著名诗僧,有《南来堂集》。钱南园,名沣,昆明人,清代名宦、书法家,有《南园诗文集》。朱丹木,名艧,石屏人,清代名宦,有《味无味斋诗抄》等。

[2]张禺山,名含,保山人,明代著名诗人,有《张愈光诗文选》。李中溪,名元阳,大理人,明代著名学人,有《李中溪全集》。李兰贞,晋宁人,清代著名女诗人,有《织云楼诗》。师荔扉,名范,弥渡人,清代著名学人,有《师荔扉诗集》。黄矩卿,名琮,昆明人,晚清著名学人,有《知蔬味斋诗抄》等。戴云帆,名綗孙,昆明人,清代著名学人,有《味雪斋诗文集》等。许五塘,名印芳,石屏人,晚清著名学人,有《五塘诗草》等。孙菊君,名清元,呈贡人,清代云南著名诗人,有《抱素堂诗抄》等。朱筱园,名庭珍,石屏人,清代云南著名诗人,有《穆清堂诗抄》等。

[3]雪园,指李坤,昆明人,曾与作者为同榜进士和庶吉士。晚清云南著名诗人,有《思亭诗文抄》。

[4]李儒臣,名楷材,号儒臣,楚雄人,晚清云南著名学者、昆明经正书院高材生,有《滇南怀古赋》,不幸33岁早卒。上珍同学,指席聘臣,号上珍,曾与作者同学于昆明经正书院,清末民国云南名宦、学人。

[5]李观音得,大理国使者、诗人。段功,第九代大理总管。元末任职,为梁王所害。子段宝,明初任大理总管、平章政事。高氏,段功之正妻。妃阿盖,梁王之女。女羌奴,段功之女。杨智,段功之员外郎。《滇诗略》。指清代袁文典、文揆所辑《滇南诗略》,有《云南丛书》本。

[6]陆梅垞,名?,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学者。朱竹垞,名彝尊,浙江秀水人,清代著名学者。王乐山,即王崧,洱源人,清代云南著名学者。

[7]许瞻鲁,昆明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官工部右侍郎。

[8]“永元五年”,即东汉和帝元年,公元89年;“建初八年”,即东汉章帝八年,公元83年。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5205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