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讲好长征故事
84年前,红军为进行战略大转移,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总部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7月20日、22日,A线采访记者先后参观了六甲之战战斗遗址、普渡河铁索桥战斗遗址,向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墓默哀并进献鲜花。各媒体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红军长征的故事再次广泛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腾飞说:“在策划时,我就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纪念这段历史,最终选择了丹桂村纪念馆里一座八音钟的故事。”
1935年4月30日,中央红军到达寻甸县柯渡镇丹桂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在当地村民杨家郎的宅子里办公、住宿。并在此,决定以总参谋长刘伯承为渡江先遣总司令,组成渡江临时指挥部。
夜深人静时,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听到一阵叮咚声,发现是一座精致优美的八音钟在响。
陈昌奉认为,毛主席经常工作到深夜,用这个提醒他注意休息再好不过。于是在出发时,就带上了八音钟。
在部队到达皎平渡准备渡江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发现了这座八音钟,询问来历之后,他责令警卫员立即返回140公里外的丹桂村,一定要将这座钟物归原主。但因为形势紧迫,经过几位首长的劝说,才把八音钟留在了金沙江边当地老乡家。
20世纪70年代,为了寻找当年召开“渡江会议”的会址,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警卫员吴吉清、范金标从云南富源一直追寻到柯渡,几经辗转,才询问到这座钟出自丹桂村杨家郎家。最终,正是这小小的“八音钟”,确认了“渡江会议旧址”。
云南日报记者谭雅竹说:“禄劝县地形山高坡陡,还有反动武装围追堵截,在这样的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红军指战员们不仅一天能奔袭百里,还要同反动派英勇战斗。每到一地,红军要抓反动派,要向少数民族群众宣讲政策,要开仓放粮给穷苦人民。这么忙,这么累,这么危险,我一直在想是什么让红军指战员们拥有铁一般的意志做这些事。经过3天的采访我有了答案,就是红军有信仰。是让穷苦人民当家做主、实现北上抗日的信念坚定地支撑着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我们现在更应该唱响主旋律,将长征精神宣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