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口述文学《阿诗玛》_市情概览_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市情概览

当前位置: 首页-市情概览

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口述文学《阿诗玛》

[作者: 发布时间: 来源:]

“有一个绿树长青的地方阿着底,阿着底的长湖水清澈美丽。养育出千万个勤劳善良的撒尼人,造化出美若天仙的阿诗玛。阿诗玛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阿诗玛的笑脸像鲜花一样灿烂……”

口述文学《阿诗玛》是一部古老的、被彝族撒尼人民口耳相传至今的叙事长诗,主要流传于昆明石林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流派,传唱方式与故事内容大同小异。

整部原诗使用彝族撒尼人的口传诗体语言和叙事曲调传唱,曲调分别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几种。长诗主要讲述美丽聪慧的撒尼姑娘阿诗玛从小勤劳善良,深得父母邻里喜爱,虽然贫穷却不为富贵所动,在神权霸强面前不低头,因反抗财主逼婚而被恶神点化为石的悲情故事。

19世纪末,法国学者保禄·维亚尔进入云南石林地区,将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译成法文并出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相继在地方文艺杂志和《云南日报》分段连载后,在中国文坛引起轰动,并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改编后拍摄成彩色故事片在国内外上映。随后《阿诗玛》文学及文艺作品纷纷面世,云南歌剧院根据《阿诗玛》传说故事改编的民族舞剧在国内外公演,其独特优美的音乐意境和富有撒尼风情的民族舞蹈博得观众的好评,被誉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先后被译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韩等多国文字出版,在世界文化学术界引起反响和关注。

2006年,彝族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资料来源:昆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昆明历史文化读本》,云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368页。】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主办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维护:昆明信息港

邮编:650500 电话:(0871)63135205 编辑邮箱:kmsfgwxxgk@sina

滇ICP备07000700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5301140001

滇公网安备 530114020001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