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突破有特色的《云南文庙》
张明昌
著书贵有新意,读书讨厌老生常谈。在浩瀚的书海中,笔者看到人云亦云的书,常觉睡意袭来;遇上立意新,有文采的作品,顿觉耳目一新,精神抖擞,不忍释手。按笔者的读书习惯,遇上与过去阅过的书内容相同或相似者,就很挑剔,如果觉得没有超越前面的同类书,或没有明显特色,便扔到一边。
有关介绍云南文庙的书,过去曾经读过,有的开本很大,且图文并茂,然而,偏重于介绍,文化内涵的解读显得不足,使人看过即淡忘了。近来看到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8月)《云南文庙》,乍看并没引起我多大兴趣,可是翻读了两三页后,欲罢不能,不由得不惊叹:在一本薄薄的书中,却完成了某些大部头专著未曾涉及或未曾说清的重大论题,且文笔生动。
《云南文庙》由摄影家陈云峰拍摄,两位学者型作家张俊、张佐撰文。从该书的作者简介得知,三位作者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曾联手完成了《云南明清民居建筑》、《云南古桥建筑》、《云南古塔建筑》等书,填补了云南建筑文化中的三个空缺。
综观全书,全方位、富有情趣地介绍了中国文庙的来龙去脉,详尽地向读者讲述了分布在云南省各市县,以及至今已演变为村镇的40余座文庙。一书在手,几乎可尽知云南古今文庙的历史与现状,书中还通过图文互补,展示了文庙的建筑、雕塑等艺术特色。
此书不仅简明扼要地论证了文庙及儒学的文化传承与教化功能,儒学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国家统一的作用,以及儒学从古至今对国外的影响,还在学术上有所突破。笔者试对此书的学术价值与特色,梳理为“三个突破”和“四个特色”或亮点。
第一个突破是,此前云南的史学界人士大多把“云南元代才始建文庙”作为定论。此书作者考证了大量史料,颇有底气地提出:唐代,“至迟在唐玄宗时期,云南的个别地区已开始修建文庙,理由有二。其一:唐贞观四年(630)唐太宗李世民曾‘诏州、县皆作孔子庙’。当时的云南有许多地方已属大唐王朝州、县管辖,理应在稍晚的时间即兴建孔子庙。其二是,有史料明确记载,明万历《云南通志·羁縻》[1]载:‘晟罗皮之立,当玄宗先天元年(712),立孔子庙于国中。’”又据《南诏野史》载,开元十四年(726年)“南诏晟罗皮立文庙”。此外,《大理府志》与《唐书》等书也有类似说法。
第二个突破是,为“文庙”“正名”。“正名”是孔夫子一贯的学风,夫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研究传承儒学的载体——文庙,更应当遵循圣人的教导。可是至今全国学术界对“文庙”这一名称的叫法十分混乱。作者风趣地说:“文庙,虽然不姓‘文’,就姓‘孔’,然而两者的性质与功用却不完全相同”。可是不少研究文庙的专家在专论或专著中,有的称“文庙”,有的叫“孔庙”。学术概念的混淆不清,还导致了对外翻译的混乱。
作者效法孔夫子,为文庙‘正名’”。经他们考证“文庙”这一称呼的来源,乃出自于“文宣王庙”的简称,作者明确指出:按其性质与功用分类,文庙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是孔氏家庙。孔氏家庙在曲阜孔子的旧居,另一座是宋室南渡,孔子后裔迁至衢州所建。家庙只祭祀孔氏祖宗,故称孔庙。二是国庙。全国只有北京文庙和曲阜文庙(庙内另有一座家庙)两座,是帝王及官员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三是学庙。学庙也称庙学,是全国各地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也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国庙和学庙除了办学校和祭孔子外,还兼祭其他先贤、先儒、乡贤与名宦。
所以按其性质与功用分,“孔庙”应专指“孔氏家庙”,国庙与学庙则只能称“文庙”。
让我诧异的是研究文庙的专家学者们,多年来竟迟迟没为“文庙”“正名”,岂不急坏了重视“名份”的孔老夫子!幸好今天这本普及型读物承载了这一重任。笔者看到近年仍有不少专著和论文的书名和题目称“孔庙”,其实所讲内容是文庙,如:《孔庙史话》、《孔庙与儒学的传播》、《中国孔庙在儒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孔庙建筑与环境》等等。[2]
第三个突破是,云南地处边疆,过去谈及边疆省份或民族地区的文化昌盛时,常用由于“汉文化的传播”而受其影响,作者认为,这概念范畴偏狭,所起效果也不理想,大胆地提出以“中原文化的传播”取代之[3]。作者从两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
应当说“中原文化”的说法早已有之,作者的创新是把它与文化在边疆的“传播”连在一起,提出“中原文化的传播”,使之有了更深远的意义。对这一提法的必要性,作者从两方面作了论证。
首先,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自上古至唐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所以实质上“中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其次,自东汉至清代,北方的多种民族与早期的汉族杂居,联系密切。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少数民族在汉化,同时汉文化中也注入了多种民族的文化元素。所以,中原的主流文化,即“汉文化”,然而,“汉文化”不是单纯汉民族创造的文化,而是多种民族参与创造,也可说,以古代汉族文化为主融汇了多种民族文化的产物。比如,除元朝、清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王期外,就连汉族王朝中最辉煌的李唐王朝的李氏家族,都具有鲜卑族血统。对元朝、清朝这些王朝的主流文化,就不能说是蒙古族文化,满族文化。然而,要说是纯净的汉文化,显然并不客观。
所以不以民族区分文化,而用具有共同文化的地域——“中原”来界定文化,更具客观性,也更具科学性;此说“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睿智。笔者认为《云南文庙》中提出的“中原文化的传播”这一概念,还可以推而广之,更广泛地用来阐述、解读“中原文化”与全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多种关系。
此书除了在不长的篇幅中“超负荷”地完成了应为长篇专著才能胜任的“三大突破”外,还强调了四个重要论点,也可说是“四个亮点”或特色。
亮点一,此书联系科举取士讲各地文庙对当地科举取士的影响,这在介绍文庙的许多书籍中开了先河。文庙是儒学的载体,自隋代实行科举制以来,从京师到州县大多陆续建有文庙。文庙也称“学宫”,通过文庙广泛传播儒学。明、清两代,云南的士子通过钻研儒学,考中文进士者已多达962人(其中有部分少数民族)。
亮点二,此书强调了儒学对维护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国家的长久统一所起的重大作用。
“从世界的大视野审视历史,在当今世界上中国是唯一一个主体文化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世界文明古国。为什么历史上波斯帝国、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统一后,土崩瓦解了,而中国却是‘分久必合’呢?”[4]本书作者较广泛地汲取了近年儒学研究的新成果,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拥有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民族文化,历代统治者推崇儒学,主观上是为维护其统治地位,但是在客观上已起到了维护中华民族凝聚与统一的纽带作用。”
亮点三,中国至今还有所谓“儒、释、道三教并立”的说法。
此书不赞同“三教并立”说,强调儒学的本质并非宗教,而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学说,孔子也不是宗教家,而是教育家、政治家与思想家。
亮点四,此书突出了云南文庙建筑的地方特色 。
内地的文庙建筑布局,一般都遵照中国传统的模式按中轴线设计布局,作者注意到云南许多地方都没有按常规行事,而是“另辟溪径”:“因云南多山,地形复杂,有时建文庙难于全部按中轴线设计,只能因地制宜。如富源、墨江等多处文庙都是依山就势布局。这种布局是不得已而为之,但若从园林的美学角度看,却比严格按中轴线排列更生动多变。”[5]作者还指出,善于“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云南文庙建筑,在建材上突出地展示了地方特色。如安宁文庙大成殿为元代木结构建筑,殿内那气魄宏大的梁架和斗拱令人震惊。邓川文庙则使用大量的珍贵红木,坚实牢固,体现了文庙至高无上的地位。黑井文庙精工雕刻的牌坊取材于本地红砂岩。”
此书的写法也值得探讨,它既深也浅,可谓深入浅出。其“深”处,书中论证了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问题,且有突破;要说“浅”,它语言通俗、生动、易懂,便于普及。孔老夫子说得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所以笔者认为,即使是涉及理论性的话题,也不一定只能抽象地以逻辑推理,不一定非要严肃得让人打瞌睡,也可以有点形象,有点情趣,也许如此更接近孔门弟子的风范!
《云南文庙》轻松活泼、富有情趣地完成了“介绍”文庙的使命。然而,它的某些内容又像学术论文,敢于独树一帜。如果要将此书归类,我以为它有几分似红遍“百家讲坛”的学者易中天先生的四本“随笔体学术著作”的笔法,寓庄于谐,既有思想深度和新颖观点,又幽默、生动、有趣。
下面从书中举几例来说明此书的写作特色。
《云南文庙》出手不凡,起笔就以一联串的问号拴住了读者的心:“你可知在中华大地上由官府出面建盖得最多、分布得最广的庙叫什么?你可知有一种学说历经2000余年,至今其影响力在国内外仍经久不衰?你可知有一位不合时宜的文人,去世后2000余年却一直被当作神灵顶礼膜拜?”[6]
此时,笔者仿佛看到了一位从远古走来的圣人,看到他身后立起的千百座庙宇……这些谜唤起了我追随作者去探寻谜底的好奇心。作者公布了这三个问号的答案:“一是文庙,二是儒学,三是孔子。”
另外上面讲到此书给文庙“正名”这部分内容的表述也生动有趣。
此书介绍各地文庙的章节,有的标题也突破了单调的千篇一律的以“某某地名+文庙”的格式,而是适当结合不同文庙的特点在标题上有所变化。例如:“一县建三庙的通海”、“保山隔街相望的两座文庙”、“挂名‘文昌宫’的宁洱文庙”等等。
此书美中不足的是,囿于普及型读物的体例所限,书中几个有突破的观点,没能全都深入展开论证。拙见以为有的观点,还可通过专著或专论加以发挥。另外,书中部分文字还有错漏的技术性问题。再次,此书的封面与书中精美的图片相比,有些逊色。
注释:
[1]《万历云南通志》,(明)邹应龙修、李之阳纂,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2]曲英杰著:《孔庙史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李芸:《孔庙与儒学的传播》,四川文物1998年1期;范小平:《中国孔庙在儒学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四川文物1998年6期;彭蓉:《中国孔庙建筑与环境》,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3][4]《云南文庙·文庙的源流及儒学的影响》第4页,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6年8月第1版。
[5]《云南文庙·文庙的建筑文化》第13页,云南美术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6]《云南文庙·概说》第1页,云南美术出版社 2016年8月第1版。
〔作者单位:官渡区长丰云子中学〕